父母轻诺寡信 孩子伤得深

Public 20100408 写于 2015-07-31

  很多时候,家长为了省去麻烦也好,为了一时兴起激励下孩子也好,往往喜欢做出承诺。然而,这些承诺如果全部或大多数都实现了,那么对于孩子来说,的确有着正向的鼓舞作用,但更多的父母承诺的话语只是一说,真正到了要实现时,要么忘记了,要么找借口推脱。所以在孩子眼中,最讨厌的就是父母口中的“下次带你去干嘛,下次给你买什么”,鬼知道“下次”是什么时候。

  专家指出,轻诺寡信对于孩子而言不仅仅是愿望落空这么简单,它的危害可能更大。孩子们都拥有一颗玻璃心,他们轻易就会相信别人的话,但也很容易受到伤害。一方面,父母的言而无信让孩子心里很受伤,另一方面,父母这种消极的育儿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,例如让孩子日后也同样对待朋友、家人和孩子。

  如果父母只是因为孩子表现好而一时兴起,那么那一刻给予孩子一个拥抱或一个吻就好。如果父母非要牵扯上物质奖励,那么尽量承诺容易实现的奖励,并且父母要牢记,一旦给出承诺,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实现。然而,正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,很多父母都做不到,也做不好。

  案例一、忘记的奖励,奖励变了味

  小贝在学校表现得很棒,妈妈听到老师的夸奖也感到很高兴,结果随口一说,“得买个蛋糕来奖励下我家小贝呢。”这句话小贝听在耳里,记在心里,一直等着妈妈实现这一奖励的承诺。结果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,骑车带着小贝直接回了家,丝毫不记得这件事了。

  小贝以为妈妈周末会给自己买个大大的蛋糕,等爸爸放周末一起庆祝“奖励”自己,所以就没有主动开口。但周六妈妈买菜回来了,小贝没有看到妈妈买蛋糕,周日也是如此。终于到了周日晚上,小贝忍不住了,哭着向妈妈说,“你不是答应我买蛋糕吗?怎么没买!”此时妈妈才恍然大悟,小贝也明白了,原来妈妈只是随口一说,并不是真的想奖励自己。

  虽然,妈妈向小贝道歉了,并且补买了一个蛋糕,但是这件事在小贝心里总归是一个小疙瘩。这样的情况一次两次三次,次数一多,孩子便再也不会相信父母所说的话。既然要奖励我的话是谎话,那么要惩罚我的话一定也是的,所以孩子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,也不想再表现得更优秀,反正没有奖励,也没有惩罚。

  案例二、借口推脱,概不实现的奖励

  晓峰和很多其他的男孩子一样,都很迷恋电脑、手机等高端的电子产品,一玩游戏就无法停下来,还去同学家、网吧等各种地方。父母考虑到孩子的视力和学习,不得不对这种情况有所限制,但是硬生生不让孩子玩肯定是不行的,孩子脾气闹起来更难收场。

  于是,父母就许下一个承诺,只要晓峰能考进班里前5名,父母就给家里配一台电脑,省得孩子乱跑,游戏可以玩,适当就行。结果,晓峰冲着这奖励狠了狠把劲,期末考试真的考了班里前5名。念6年级的晓峰兴冲冲地拿着试卷回家要奖励,结果他却遭到了父母的“婉拒”。

  “你看你努力一把还是可以的嘛。明年就要升初中了,还是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,电脑嘛不急,只要你能考上市里最好的初中,爸一定给你买!”听到这样的答复,晓峰好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。“得了吧,等我考上初中,你又会让我努力考上高中,你压根就没想过要给我买电脑。”晓峰说完摔门就走了。

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晓峰的表现变本加厉,除了学习一落千丈,对游戏的痴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。在晓峰眼里反正也指望不上父母什么,所以就这样混着吧。父母看到晓峰变成这样也开始着急了,后悔自己没有说话算话,如果当时给孩子买了电脑,至少孩子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玩,而且孩子至少也不会堕落到完全放弃学习。

  其实,要说这父母育儿时物质奖励好,还是精神奖励好,这事每个定论。精神奖励就像是阳光普照大地那样,孩子能时刻感受到温暖,但少了物质奖励的雨露滋润,孩子也是无法茁壮成长的,所以,两者还是应该做一个很好的结合。此外,父母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:

  1.不让孩子成为一个只希望得到物质奖励的人,这样孩子的动机和价值观会逐渐扭曲。

  2.不要吝啬使用物质奖励,单纯的精神奖励可能对孩子的鼓励作用不长久,效果也不明显。

  3.尽量选择容易实现的物质奖励,并且及时实现。

  4.经常使用精神奖励,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内心的那份赞扬。
 

类别:知识 | 标签: 教育  


0 条评论
添加评论